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网络暴力
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微博、聊天工具、邮件迅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简单、快捷、高效。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一股新兴势力的兴起,在网络的世界里大有“燎原之势”。这就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到底是指什么现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百度这样给其下了个定义: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回。这个界定似乎太过简单,模糊,本质蕴涵于现象之中,概念来源于人们对某一类现象的本质把握。因此,我们界定网络暴力的前提即要分析“网络暴力”现象。
陈凯歌导演的新作《搜索》,讲的是以“墨镜姐不让座”为新闻热点大肆在媒体及网络上炒作,更多的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叶兰秋进行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最终导致当事人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故事。同样类型的网络事件诸如“陈易卖身救母”、“铜须门事件”、“后母虐童事件”等,这些事件的起因无非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的要求,网民运用了视频、图片、新闻推送、微博等一系列的网络推广手段来进行恶意攻击。当骂声、谴责声遍布网页时,激愤的网民往往将战场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打击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威胁到他们的生活,甚至发生以暴制暴的事件,触及法律的底线。
网络暴力离我们生活是如此之近,也许你随手转发的一条微博,不加思索的一个评论,就让你光荣地成为了实施网络暴力的一名“网
1
f络暴民”。究其原因,首先,由于互联网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以及自由性。在
论坛、BBS上注册一个用户,不必留下真名,就可以自由地发言、交流。大多数人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法不责众。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实则体现出一些人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认知方面的不成熟。
其次,人们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良好形象,标榜道德卫士。如今的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这本是有助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好趋势,却常常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当他认定一些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采取一切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者,网络对网民的约束力有限,现阶段各项关于互联网的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容易滋生一些主观、片面的看法,如果当这类观点像病毒一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