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教科书设置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4.直观性: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语言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及实物模型等教具,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5.问题性与启发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6.主体性与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7.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f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和模块课程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明确的前后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转变和创新,既包含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也包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不可能随着新课程而消亡,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集中代表模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因此数学教学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如:(1)互动交流。主要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从问题出发,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参加者,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在交流中共享信息与资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