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沈波
利用暑假假期,我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师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亲切又充满智慧的语句犹如智慧之泉时时启发着我、鼓励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读完此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大学老师曾说过“身残不为残,心残才真残”。中国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是何等的规范和机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种对教育的扭曲理解造成了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百年的奇耻大辱!中国近百年的惨痛史,惨痛就惨痛在以“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中国教育的当时叫“学而优则仕”的最高宗旨的利己主义的教育指导思想上。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这个层面上。不可否认,这些教育的确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并不是全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上述这些教育的根本和基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更应突出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在现阶段,从国际公认的犯罪群体来看,比如制贩毒品、制贩假钞,并没有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而呈递增或递减趋势,即呈正比例或呈反比例的关系。又如古已有之的贪污受贿、杀人放火等恶劣行径都在证明一个事实:一个人的心理功能健康与否与受教育程度是呈非正相关关系的。而正常的现象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功能的健康程度应该与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我认为,人类历史中呈现的这一不正常现象应该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找原因。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国情。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广大青少年,主要是独生、留守、流动、隔代抚养和单亲子女构成的一个广大的群体,而且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将无可推卸地由这一群体肩负和承担。所以这是关系国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