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政策不能够调动企业主动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就企业而言,他们更愿意去享受教育的成果而不愿意承担教育的责任,他们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责任,而企业要做的是选拔和利用人才;就学校而言,他们缺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专项资金,没有财力做后盾,学校在该模式的推行方面是心有余
f而力不足,往往很难完成任务,因而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22欠缺完善体制已成为影响工学交替的瓶颈一方面,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即相关合作制度和组织机
构还未得到制定和成立。就目前的大多数企业而言,他们尚未认识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他们目光短浅,缺乏进行长期合作的意识,其接纳学生往往是因为企业恰好缺乏相关的员工,将实习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因而该模式的运作既没有机制上的保证,也缺乏规范的操作规则和运作程序;另一方面,学校大多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现有的组织结构无法适应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23缺乏系统设计层面的专业课程设设置一方面,就传统的课程模式而言,其内容和实施课程的手段和方式都无法适应工学交替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为了适应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而进行的课程改革,如调整形式、整合内容等只是形式上的,并不适应新模式的要求。3高职院校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为例31广泛寻求校企合作,深化校企交流与合作为了促进对知识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专业应寻求同若干企业的长期合作。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应该到合作企业中实习,通过企业提供给他们的实习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互补
f要想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必须要提供配套的校内外实训,也就是说,实现校外校内实训条件的有效互补和功能对接是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学院的信息系应加强同相关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单位。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实训设备落后的不足,也可以使学生在企业中获得更前沿的知识。
3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多样化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指的是,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奖学金,学校为企业培养这些学生。具体来讲就是,当学生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校学习,当升入大三后,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34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学院应该对如何推进该模式的实施进行周密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