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结果,又是什么行为造成呢?是人类滥捕野生动物,人类无度放牧,人类大量挖掘珍贵药材等。从中让学生感受到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多大,懂得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珍惜她,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得以持续发展。这样,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草原由承载人类生存转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根本原因,在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中,懂得只有保护和治理好人类生存的环境,才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强了环保意识。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内容和契机,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上课中做到时时关注,处处留心,用环保教育的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并做到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定会收到滴水穿石之功效。二、走出课堂,融进自然,提高环保意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课内外都是科学的学习场所,课内学
4
f习是基础,课外学习是一种必要的延伸和补充,有些课堂中尚难解决的问题要在课外进行完成。虽然农村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稍差一些,但农村有广阔的大自然这一优势。于是,我们就利用身边这一资源优势,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融进大自然。如课前带领学生到本地玻璃厂较为集中的地方观察高耸烟囱冒出的黑烟,私人作坊排出的污水等搜集材料、课后作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接触自然环境,从而渗透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比如,在学习《我们每天应喝多少水》这一课时我们除了利用教材教学外,还要求学生把我们饮用的自来水和河边取回的水对比,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两种水的成分,学生亲眼看到河水中存在着许多有害物质。然后调查这些有害物质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投身到环节保护之中。在学习《从岩石到土壤》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岩石标本和土壤标本,让学生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学习,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增长一些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采集标本过程中,接触自然,亲身体验,了解实际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识远比单纯的岩石和土壤的标本要多得多。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获得一些水土流失、树木保护水土、植物生长与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增长了见闻,无疑有利于我们渗透环保教育。课后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生活,接触自然环境,增强亲身体验,提高环保意识。在学习《建立栖息地》时,学生建立了鱼的栖息地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后面这条小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