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味。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背诵的要求是通过对诗歌的背诵,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泳、体悟、意会,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使得学生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诗歌脱胎于音乐,而节奏是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不同的音乐节奏反映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音乐情感,诗歌虽已不再完全依附音乐,但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新诗,节奏依然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律,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是初步理解诗歌进而吟诵诗歌的基础。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即使这样,如果机械地以常见节奏程式诵读,也是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一句,以常式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而以情感表达需要,“已”字之后有一个语气的舒缓,诗句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则更能把诗人因功业未成
f鬓先衰的感慨表露出来。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句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与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单纯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朗读看似琅琅上口,然而单调乏味无变化,而按语义节奏停顿则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只有把握整句语义,恰当地处理停顿,才能读到诗的深处把握诗人抒情的脉搏。诗人作诗,诗句句式的选择也是其抒情写意的方法,舒缓处多用长句,激昂处则用短句,闲适处长短交杂变化。古诗大多受其形式拘缚,少有变化,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本为七言古体,其中却有用四言句式的地方,诵读到此处,必然要读得急促、紧凑方能显其“栗”“惊”的力量。诵读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句式特点,或舒缓或急促,或沉郁或高亢,真正在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造就的境界。在古诗诵读指导中,常被人忽视的是诗的韵律,一则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的韵律繁琐,加上古今语音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二则终非考试内容,教来无益。其实我们知道,古人之所以给诗词规定些“平平仄仄”,就为诗歌能让人读来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袁枚《随园诗话》有“欲作佳诗,先选好韵”的说法。柳永《雨霖铃》以入声字入韵,“切”、“歇”、“发”、“噎”、“阔”,音调下挫、语气短促、音色黯淡,真让人读来如见词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