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案例分析
格兰仕公司在微波炉市场基本站定统治地位,但是由于中国的微波炉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吸引了例如日本的松下、夏普、日立、三洋和三菱,韩国的三星和LG,美国的惠而浦、法国的万能等大型外国公司纷纷在华投资设厂,打出自己的品牌。尽管格兰仕一直强调自己以微波炉为主打产品,将其做大做精,但是领导层深知微波炉的核心技术都在外国人手里,包括格兰仕自己都必须拿钱去买。其建立起的微波炉垄断地位主要还是由于其实施的价格战将其他竞争对手击垮,但是仅仅依靠这一种手段是无法在今后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再者微波炉的利润空间不断下降,因此格兰仕需要寻找其他的产品使其竞争手段多样化。出于这种考虑,格兰仕的领导层决定携20亿巨资正式进入市场前景十分巨大的空调市场。但是,相对于微波炉业务而言,这一决定的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2001年开局就并不顺利。格兰仕引进生产线的方式是这样的,比如引进一条年产10万台的生产线(按国外一年的工作时间计算),格兰仕每年按最低的成本价格(甚至还要低一些以做为对方提供生产线的补偿)返回产品10万台,10年(不等,取决于生产线的价值,是否部分付款和供货的价格和数量)后生产线归格兰仕,生产线的搬迁安装以及管理等均由格兰仕负责。这样一来,格兰仕以最低的成本拥有了生产线未来的产权,但必须支付由此带来的低价供货、相当于分期还款以及利息的损失。空调机预计三个月的投产准备期拖了6个多月,以至于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销售的旺季已过,出口不能及时兑现,匆忙生产的50万台空调机大多只能季后贴本处理;对空调来说,延期3个多月错过旺季意味着一年的损失。格兰仕2000年产品未出就直奔广交会,结果基本空手而归;2001年又未能及时投产,无法给国外的生产线提供商以交待,因此只有赔偿合同,给他们不得不外购补上相应的差价,虽不能以国外其他厂商的供价和自己的供价之差来计算补贴,也得以国外其他厂商的供价和国外厂商自己生产的价格之差来计算补贴;这样一来,格兰仕2001年在空调上的损失就可见端倪:20多亿中投入部分的利息损失、120万台合同补贴损失、50万台部分削价销售损失和经营管理费用等等。如此一来,格兰仕2001年的收入远远不够抵偿。但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如何补贴。如有其他交换条件,如延长生产线产权转交期2年,则补贴可减免。由此可见,格兰仕在2001年就遇到了灾难,勉强躲过一劫。2001年空调不顺,原先志在必得的微波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