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强度律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合律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写出观察报告。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1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72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即直觉的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只是知觉水平的概括。2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地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思维水平上的概括。√☆73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综合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3)抽象和
5
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74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A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B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指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3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两年出过论述题)
1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保持是第
二个环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