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来自基层的三位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身布依族装扮,黑里透红的肤色,一声“你好”带着浓重的乡音,眼前就是干练的人大代表刘乔英,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的党支部书记。麻郎村,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共有7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全村1000多人,80%的人口是布依族,是贵州省一个相当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刘乔英代表说,“过去我们村连个村两委办公室都没有,这几年不仅建了办公室,还建了图书室和党员活动室,购置了科技图书,学问被‘请’进来,我们视野开阔了,也开头‘走’出去,每年都组织两拨人出去学习种养技术。”现在,麻郎村产的优质大米价格高出一般大米的一半,瘦肉型猪、灰鹅的养殖也干得红火起来,村民收入从年均五六百元增长到现在的一千五六百元。村里打了5眼新水井,村民喝上了自来水。今年,村里的道路和活动场地也要硬化了。“我们那里到贵阳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虽然偏远,但旅游资源丰富,还是葡萄之乡,要是通村大路修好了,新农村的建设就真正起步
1
f了。”带着乡亲们的重托,刘乔英代表把对农村大路改造、村级大路修理、浇灌水利工程建设、机耕道建设的建议都说了出来。
多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用乡亲们的话说,过去5年,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密山市黑台镇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拉开了“话匣子”“我们村90%以上的村民都住进了砖瓦房;村村通没有问题了,现在正向着户户通努力;有线电视、通信,那就太普遍了,信息灵通,致富的点子也多了。我们这里是黑龙江的主要粮产区,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田,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此外还进展了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村民们的年均收入超过了4200元。村里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农闲的时候,村民扭秧歌、唱大戏,生活越过越有味道。”林秀芳代表说。“强农惠农政策使我们村旧貌换新颜,但是我们的基础弱,还有很多地方期望得到更大支持,比如我们村自来水的入户率不高,一些农户用着自家的小机井,村民的环保、健康意识没跟上,但主要还是经费紧急。还有,农田水利设施也老化失修,去年下了几场雨,村边的小水库就‘支撑’不住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是直接关系到增产增收的大问题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