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11。在这种模式中,“教学实践”被视为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后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同其他专业相比,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混沌性、情境性,要求针对情境做出灵活应变的决策。通过研读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具体途径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反思、教师行动研究、校本研训、案例研讨、教育叙事、教师合作研讨、专题考察等12。4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程近年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外发展均比较迅速。西方理论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由来已久,起步较早于我国。从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来看,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呈现不断“赋权”于教师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关于“教师专业”地位的讨论与确立。这一阶段研究者更为关注的是教师群体地位、发展途径与发展阶段等。他们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教师进行调查,期望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找到普遍适用方法与道路。这一阶段的研究强调通过外部补救的方式来达到教师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增进,注重通过教师课堂表现、通过各种可量化的考核等进行评估测量,通过各种可量化的考核来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教师常常是被动接受参加大一统形式的培训。这种外部补救形式的专业发展至今仍被广一泛运用于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各国进入新的时期,主要标志是1985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基金会“霍尔姆斯小组”连续发表的《明日的教师》,《明日的学校》,《明日的教育学院》三份研究报告,呼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声望,强调教师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受时间约束的训练活动,而是一个终身的、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②这一阶段教师日益成为受关注群体,教师地位空前提高。这一阶段有学者提出将大学的讲座实验与学校的现在体验结合,改变传统由大学讲授理论课的专业发展发展方式。在这一阶段也有研究者认识到自我发展需求与意识是教师生命发展重要动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自我发展意识与需要,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达到自我超越与完善,不断焕发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意味这一阶段专业发展研究方向由“外发式”朝着“内引式”转移。我国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发展历程来讲,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专业化”的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