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大于裂缝出现弯矩时候,对截面惯性矩有一个折减。
(2)判定填充墙出现的依据是看其应力于墙的抗拉强度大小关系。(3)节点在拉应力大于抗拉强度的地方分离。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裂缝区域被确定。42模型B(受压杆件模型)如FEMA356【10】所述用受压杆件来代替填充墙,杆件的方向根据移除柱后的结构变形形式和开口位置确定。43柱的移除按以下步骤模拟柱的移除。结构是在只受永久荷载下分析的,内力在柱端测定,将随着柱的移除而卸荷。模型的建立是在移除第一层的柱A2、A3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构同样是在永久荷载下进行静态分析的。在此情况下,测得的柱端内力被当成永久外部荷载施加在结构上。注意此分析结果跟第一步的分析是等价的。第二步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柱端力,被瞬间施加在原柱的位置上,然后进行动态分析。44实验和分析结果的比较
结构计算最大竖向位移在第二层的柱A3上,图7所示为按模型A的实验和分析的梁A3竖向位移的比较。实验数据是用三个粘在A3两端的传感器记录的。实验和分析得到的最大位移分别是61mm和64mm,相差尽为4。实验和分析的位移产生所用时间分别为0069S和0066S。分析结果显示永久位移为53mm,比实验结果小14,实验结果为61mm。
5
f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复习参考
图8第二层的柱A3在模型A和B下分别沿时间的竖向位移
图8比较了第二层的柱A3分别在模型A和B下分析的沿时间的竖向位移。由图中可以看出,按受压杆件模型(模型B)得出的最大竖向位移为114mm比用模型A得出的结果高出约80。在图7可以看出按模型A得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是想接近的,B模型得出的结构变形过高。如果最大竖向位移偏大的话,填充墙开裂情况会更加严重,更偏向于受压杆件形成,模型A和模型B得出结果差异将减小。
图9比较了用模型A时第二层的柱A2的分析和实验的位移值。同样,第一次达到最大位移值的实验和分析值非常接近,分析的永久位移值比实验的位移值略微低些。图10所示为根据模型A得出的最大竖向位移的结构变形放大200倍后的情况。
图9第二层的柱A2竖向位移实验和分析结果比较
6
f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复习参考
图10按模型A,FEM分析的结构变形形式(第二层的实验得出变形形式也给出)
通过实测得的变形形式在图中也用实线标出了。在二层的梁A1A2、A3B3的上下端部应力重分配复杂的地方共用了14个电位计。梁上部和对应的下部电位计接在一起用来测量梁的扭转变形。用上下端部电位计的差值除以电位计的距离(沿梁高)。分析推算的二层梁端部变形曲线如图中的曲线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