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鼓励并协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3)第四学期短学期,安排会计模拟综合性实验。(4)从第五学期开始执行“双导师”指导制度,鼓励学生进行校外实习。(5)第六学期短学期,开展财务管理模拟综合性实验。(6)第七学期,在已掌握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以学生为主的专题讨论课。(7)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8)从第二学年开始撰写学年论文,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9)暑期社会实践。
三、改革专业课程的考试制度目前很多高校考试的方式大多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仅仅考核学生记住的一些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技能操作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我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考核还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应
f试教育模式。专业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30来自平时成绩,70来自期末卷面成绩。各专业课单项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计入课程考核。由于平时成绩还包括对学生到勤率、作业、学习积极性等的考核,实验成绩对学生期末最终成绩的影响很小。模拟综合性实验及校外实习成绩虽然单独进行考核,但所占学分较少。学生的最终成绩,如毕业总积分主要还是取决于传统考试的卷面分,这也是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学习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应结合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应用能力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完整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驾驭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除传统的闭卷、半开卷和开卷以外,还可以以论文、面试、实验、研究报告等开放性的形式进行考核。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普遍的做法。笔者认为,首先,需建设科学合理的试题库,力求考试内容设计合理,充分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其次,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基本相当的专业基础课,如成本会计学、税法等,可采取半开卷的方式考核,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闭卷考试,而强调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放性考核办法。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如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学等,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提高研究报告、面试等在考核中的比重,甚至全部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核。
f四、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既懂理论又精实务,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教学技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