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3.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D.8)种类型。
(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2.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3.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4.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5.社会认知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6.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7.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8.社会比较: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9.社会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10.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11.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2.责任扩散: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f13.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4.社会影响: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15.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16.去个性化: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17.群体极化:在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