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18.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19.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20.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21领导: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22、角色扮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23、自我设障: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四)简答题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答:琼斯与戴维斯(Jo
es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答: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消极的后果。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1)消除刻板印象。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由偏见对象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