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二治疗方案(一)中药汤剂治疗:1气血瘀滞证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方药:大黄牡丹汤大黄15g桃仁15g芒硝10g冬瓜仁15g红藤30g丹参20g陈皮15g枳实15g丹皮15g甘草5g。2湿热蕴结证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方药:大柴胡汤。柴胡25g,白芍25g,黄芩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大黄40g,金钱草50g。3热毒壅盛证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阑尾清解汤。大黄5g,芒硝10g,丹皮15g,桃仁20,冬瓜子15g,川芎5g,当归10g,皂角刺10g,生黄芪20,穿山甲5g。(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用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等,每次2030分钟。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估一评价标准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321
f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二评价方法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四中医治疗难点(一)中医治疗难点: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二)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中预防应用防粘连液。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一、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ICD10编码:K35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