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量处于人口统计的“盲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农民工流动人口一直在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在跟着增加,而且会持续增加下去。我国公安部门统计的人口数目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但是在农民工迁入地的户籍上根本就没有农民工子女的踪迹。到底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是多少,有多少农民工子女到了法定的入学年龄,这些都不得而知,也无从查起。不仅要对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作一个调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保障,而且要持续地不断进行,显然是不经济的。我们所知道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都是那些入学统计在册的,而实际上到底有多少人应该入学,是不是有到了法定年龄而没有入学的,都无从知道。要做到让农民工子女按时入学,就必须做好统计工作,有计划地执行,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要做到这些,还有一段路要走。
2必然性。
(1)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借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东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强劲势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到城市里谋生。中国的经济还将继续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农民工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一个问题,要求社会各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是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对这些地方的挑战更大。
(2)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国际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就是把农村人口转向第二、第三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从农村大量涌向城市,出现了短时间内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局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第五次人口调查的结果,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8提高到1990年的2623,2000年提高到了3609。[4]但是,尽管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得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生存的压力。一直以来,农业被视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却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虽然国家减免了农业的许多税,但是高额的农药费、肥料费等,加上天灾,使得农业的收入很不稳定,往往忙碌了一年,所得不过几千元,甚至一无所获。同从事从事农业相比,进城务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农民放弃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