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会风
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上世纪90年
代末,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一书中明确提出,应当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的福利
模式。他要求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重新界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
系,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
,从个人争取政
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求“自主与自我发展”,政府的功能应当从提供经济援助改
变为进行人力投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全面调整。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投资福
利战略和积极福利制度、福利社会等概念,提出培育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彼
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公民社会。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
者的关系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是新政策中至关重要的部
分。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福利模式经历了从剩余型、制度型到发展型的变迁,在这
过程中,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求一种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模式。总结其发展
的过程,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社会福利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领域也很广泛,从古希腊时代一直
f时需Sr彳
到近代,社会福利的思想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更、社会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国内研究现状
1、对社会福利制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
它呈现出一种制度性供给与补缺型福利并存的二元格局。这种福利模式是与我国城
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城市,社会福利属于制度化再分配型福利,是
保障程度和福利水平很高的国家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与充分就业的就业制度紧密相
联。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通过自己就业的单位得到全面而优厚的社会福利待遇。在农
村,我国的社会福利是典型的补缺型的集体福利模式。
国家基本上不对
农村的社会福利承担责任,而是由农村的集体组织(如人民公社、生产队等)承担
有限的责任,即对农村的孤老残幼等“三无”人员实行“五保”供养。在计划经济
时代,国家包揽、高水平的城市福利与项目残缺、救济型的农村福利相互分割,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社会经济结
构的日益改变,社会福利制度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上了改革之路。在实践中
表现为原有的以社会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