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纷纷建立、挂牌,数量不少,但总体上看,目前研究力量也还很单薄。有的基地和研究会(学会、协会),研究人员不稳定,队伍松散,研究成果不多,质量不高,流于形式,成为空壳。
14民间智库和企业智库发展滞后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主要表现在民间智库和企业智库机构数量少、研究人才奇缺、缺乏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15对市属智库定位不清,智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从整体上看,北京市属智库多数定位不清,没有明确的智库功能定位,因此,也未能按照智库标准去进行管理和监督;从全市看,也没有市属智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
2原因分析
21体制因素
市属智库是按照行政部门和权限划分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机制仍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机构的发展导致数量多、规模小、行政分割、力量分散等弊端。
22政策因素
北京市属智库机构发展受国家政策制约因素较多。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归口各级宣传部门管理。管理方式上沿用宣传部门的管理方式,对于专业性、学术性有所忽略,过于考虑智库机构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导向性等方面的影响,管的过多,统的过死,造成研究机构缺乏活力。
市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地处首都,处于国家政治、文化、教育、信息中心,重点大学多,国家级研究机构林立,这对市属智库机构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许多制约因素。从制约因素看,市属智库机构客观上面临国家级智库机构的“挤出效应”和“排除效应”,在一些发展政策上容易受到限制和不公正待遇。如,全国大多数省市社会科学院都建有研究生院和自己的出版社,如上海社科院、四川社科院、天津社科院等都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多年来力争举办研究生院和出版社,都因各种政策因素未能如愿。
23投入因素
目前,大部分市属智库机构都是依靠财政拨款建立起来和发展的,在体制没有改革之前,政府的投入就成为智库机构主要的经济来源和课题经费的主要支撑。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市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首次突破600亿元,占全市GDP的58,2012年研发投入比将超过62。这每年数百亿的研发(RD)投入绝大部分都是投向自然科学和产业技术研究领域,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总体偏少,与中央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的要求不相符合。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长期以来,市属智库机构课题研究经费额度偏少,经费支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