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能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德育和因材施教为重点。首先,要坚持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整个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加强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优
f化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关系着我国劳动力素质、国民素质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大力加强德育队伍和阵地建设,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其次,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力,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推广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第三,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处理好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政绩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环境。要促进社会联动,齐心协力抓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只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务,其中的种种问题,单靠学校、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社会各界要通力合作,建立完善重素质、重能力、重发展的育人、选人和用人机制,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机制。广大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强化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师资条件。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课堂,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首先做一个好人,积极承担起素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