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是朗读与练习。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
f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
f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是讲授与巩固。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有意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角色移位,那么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幅由过于随意而造成无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