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着学生面对惩罚的态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不认可教师的学识人品,怀疑其惩罚的公平合理性,教师的惩罚只会遭到学生的抵触与抗拒。其次,惩罚的目的正如《说文》对“惩”字的释义那样“正其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心也”。卢梭对此也有类似的表述,他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所以,惩罚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行,促使学生反省自身的错误,而不能是为了宣示教师权威,以达到训服的目的,更不能因为学业能力与智识的原因,而对学生枉加惩罚。第三,教师实施惩罚时必须错罚相当,使学生心悦诚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但必须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状态甚至家庭生活状况等因素,使惩罚能够对症下药还要能临机决断、灵活处置,不致因惩罚而出现意外情况。所有这些,无不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既需要教师平时自觉地学习提高,也需要学校加强组织引导,为教师们搭建一个能讨论交流的平台,使教师知道如何依法施教,合理施教,智慧施教。总之,惩罚这一教育方法在教育界消沉多年后,其作用又逐渐为人们重新认识。相信在完善了相关法律后,“惩罚”将不再为老师所忌惮,又将在教育中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参考文献:1Robbi
s,SP,DeCe
zo,DA(1995),Fu
dame
talsofMa
ageme
tE
glewoodCliffs:Pre
ticeHall2Schickeda
z,JA,etal(1992),U
dersta
di
gChildre
Mou
tai
View:MayfieldPublishi
gCompa
y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龙建刚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