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
分的发展。二、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
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
f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
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
次。高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学校现代教育技
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
的,不能适应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
容,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
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络化、交
互式学习。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课程教
学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
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教学的改革,也要课时的合理安排,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
每周一个班最少要开两节课时的课程,并且最好能连堂上两节课,对学生的掌握
和巩固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帮助。我这次参加的全国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研讨会活动中,广东省碧桂园学校的李娅老师在《利用因特
开展“非典问题”学习与探究》一课中是这样安排整节课的时间。教学过程所
用时间创设情景,引入探究主题。4分钟师生讨论,确定探究范围。4分钟
上试搜,确定探究课题。6分钟运行调查表,系统做到师生互动。5分钟提
出要求,布置探究任务。3分钟上搜索,整理材料。12分钟下课前小节。6
分钟一节课下来用的40分钟,感觉到如果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程,
学生进行练习、讨论、老师点评、学生演示、老师小结等,时间都非常紧,有点
“赶鸭子上路”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要改革,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
过程的误区。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
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
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
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
有一桶水”,现在行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