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
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五)师生讨论总结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或板书)第一层: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层: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层: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层;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六)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八、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f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九、拓展探究:1、提问: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2、提问: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明确:①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