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文化品格。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层面,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系统地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化在三千多年封建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积淀,后势勃发,在清末民初时吸收外来文化,在现代与世界进行交流碰撞,相互交融。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社会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社会系统研究它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现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告别封建社会之后,中国人也在新中国中形成了属于新社会的民族性格。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学术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带着奴性和反抗性,这个很矛盾,不过现在想想,其实很正常,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每每更迭,此消彼长,人民已经司空见惯了,人民的性格中暴露出一种麻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救国,想改良政治,想把“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后来中国人内在的毛病被鲁迅先生披露无遗。鲁迅先生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
f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