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对文化都有一种价值取向,适应则传播,不适应则抑制,如同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自私自利让鲁迅先生批判无遗,而在当时社会,衍生出这么一种文化也不足为奇,但在五四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国家,以批判的思想看待每一件国家大事,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民还不醒过来,那么,国家、民族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我们正在进行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研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
但是,中国人,甚至是那些本来可以避免充当不幸的牺牲品的人,对外国人的这种激情表现出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的态度。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持否定态度,因而他们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中国人,上至高官显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冷寂而内向的尊严,即使是一个受过欧洲文化教化的人,也不会损失这种特性。中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是很谦恭的。他们的自豪感来自于自信,他们承认中国军队不如外国军队强,但中国人却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来自于人或民族的素质。我认为,中国人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文明的国家,而西方人对此不能接受,因为判断的标准截然不同。但是,中国人的这种观点也逐渐被西方人认为至
1
摘自罗素《中国人的性格》
f少不是荒唐的,因为各自持有的价值标准不同,结论也会不同。典型的西方人希望在所处环境内引起尽可能多的变化;而典型的中国人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而奢侈的享受。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这种性格差别,形成根本的鲜明对照。当然,中国也有抱负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不像在西方那样普遍。而且他们的抱负和雄心采取了不同于西方并不优于西方的表现形式。他们选择了由偏爱享受权力而产生的一种形式。正是这种贪婪泛滥,导致了中国人由强变衰。金钱意味着能带来享乐,因而中国人把金钱作为强烈渴求的对象。中国人的“死要面子”经常使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可笑。然而,中国人仅仅是要求实现与他们社会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个人尊严。每个人都要“面子”,甚至连社会地位最卑下的乞丐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想严重触犯中国人的道德规范,那你就不要使他丢面子,不然你就是在羞辱他。如果你用违反中国道施规则的方式和一个中国人讲话,那他一定会嘲笑你;如果中国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