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校后勤经济“异军突起”对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调研
高等学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负担沉重的状况,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1999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推进,到2003年底,仅仅四年,改革初见成效,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3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公寓1000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食堂4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超过了改革前50年的总和。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为高校近年来最重要改革之一,所带来的效率、效益昭然显著。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并尽快完成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我们针对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及其投资、融资、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调研,通过对后勤项目所有权、经营权、收费权等各种权益关系的现实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初步建议。
一、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和成效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否认了“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我国教育后勤市场不存在价格和竞争机制,高校无法在市场中“有效购买”到合适的后勤服务,只能立足自身,建立全面、福利型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自办后勤服务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1
f建立与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由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基本由市场的供需市场机制来调节。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下,高校福利型的自办后勤服务模式弊端凸现,其不经济性严重阻碍了高校与后勤本身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后勤社会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后勤资源的社会化;二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谓后勤资源的社会化是指以提高高校后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在高校后勤资源的投资和运用上实现市场化,一方面开放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让社会资源教育化,另一方面还要向社会开放使用,充分挖掘高校后勤资源的潜力,积极融入第三产业,让教育资源社会化。所谓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在高校后勤服务的提供方式、经营运作模式、市场服务对象和提供服务的主体要求上,实现市场化,即改变学校后勤垄断经营的方式,允许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竞争,共同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真正使高校后勤服务成为市场行为。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上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去利用,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也由政府和学校包揽,…从而使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