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必修3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运用
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史意义
的形成
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
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理解)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并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由于私学兴起,使得“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移。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是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荀子的所属学派与主张(运用)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①政治思想:A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C“克
己复礼”。
②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③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亚圣)
①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以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主张:
①施政纲领: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④哲学:“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
孟
荀
子
子
子
仁
同的思想
爱
仁
仁
必修3
第1页(共19页)
f人
政
义
民
本思想
为
民
君
政以德贵君轻舟民水
异
人
性论
性
性
性
相近善论恶论
3、老子和韩非子的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运用)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③朴素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
依存,不断转化的。
韩非子: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②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