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课文都有独特的深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借口忽略一些值得探究的内容。虽然降低教学难度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就不需要有一定的深度,课堂中也需要有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在平时的课堂中设计一两个值得探讨的小话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适当的“深度”会带来别样的感悟。
苏教版普高语文必修三中有一篇杨绛的散文《老王》,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描写人物的技巧,同时也能体会到老王的善良和杨绛的同情之心。如果说这篇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文章抓住这些的话,那么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只是停留在初中的教学层面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杨绛的这篇文章初中教材也选录过,但现在又把它放在高中课本中,可见文章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回过来看必修三这一单元的导语中的一段话:“人类社会中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在这一单元中,学生还了解了文天祥九死一生的报国之情,五位义士抗击魏忠贤的坚挺不屈。杨绛在很多年后仍然对老王怀有愧怍之情,仍不能忘记这一个平凡的社会底层人,可见在老王的身上作者寄托了别样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这一个问题,我想老王就不会是那么简单的老王了。在课堂中我给学生看了“文革”的一些材料,也让他们了解了杨绛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经过大家的探讨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一)杨绛通过这篇文章在反思“文革”那段历史。通过老王这一底层穷苦人的一生,杨绛自己的遭遇,我们可以看见时代的痕迹,看到“文革”的黑暗。(二)寻找冲破黑暗的力量老王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善和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良心。这样分析,学生不仅对杨绛和她生活的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产生了一种意识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帮助的,可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读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份成功的教学设计,既然称之为“设计”,就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到匠心。这就要求教师跳出设计本身,以便看得更清晰,既能从大处着眼把握住主框架,又能从小处入手,处理好细节问题,从而形成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