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大处着眼”和“小处入手”
作者:王燕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2期
摘要: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使教学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师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善于从“小处”入手。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设计“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在这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善于从“小处”入手。
一、“大处”着眼: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都知道一个道理:授之以渔,而在实际的课堂上常常只是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课本所选择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同时兼顾各种文体形式,我们何不把课本作为例子来剖析,教授学生解读一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呢?
苏教版普高语文必修一“吟诵青春”这一模块中有一首现代诗歌,是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学生进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现代诗歌,诗歌中充满了各种色调不一的意象,比前一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要难把握得多。按照传统的上课模式:第一步,阅读诗歌,熟悉文本;第二步,介绍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第三步,理解诗歌大意,分析诗人的情感;第四,对诗歌进行艺术鉴赏,分析诗中的意象。这样处理,可能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对食指及这首诗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以及相应的艺术手法。学生下课后回答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也会知道食指这个人写了一首诗,诗中用了很多的意象表达了他对未来永不泯灭的信念。但到这里我们只能承认你完成了“教教材”这一步,三维目标只完成了二维。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处理,还是相同的内容,或许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第一步,读音,即朗读诗歌,熟悉文本,与诗歌进行最初的情感碰触;第二步,读意,即在知人论世的背景下,抓住作者的感情,理解诗歌的大意;第三步,读情,即从艺术品鉴的层面上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在第三个环节中着重介绍从哪些方面鉴赏诗歌,如本首诗的重点之一意象的选择,除此之外,语言、修辞、结构等也可以做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品鉴诗歌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激发品读诗歌的兴趣。重要的是,除了要读懂这首诗之外,还要举一反三,学会怎样读其他现代诗歌。本单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