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内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满足人的需要和权益为归宿,我们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我们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三)“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2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实现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兴国的伟大使命。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f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怎么来把握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是其必然的要求。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看,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侧重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相关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所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规定都是对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调整。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实践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只有坚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次,“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两种既协调一致,又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冲突的声音和旋律:一是高举“发展”的大旗。另一方面则认为应以社会“和谐”为主要目标。那么,如何来区分和看待这两种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观点呢?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和谐”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