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轻易放过,要认认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意思。要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些课文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在头脑里“过电影”。小和尚念经读而不谙其义,这样的读就没有意义,“口”到了“心”却溜了,更是读书的大忌。还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精彩的段落应反复朗读,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二)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要边读边做记号,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摘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写写读后感。三、写作习惯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强调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包含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等习惯。(一)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一种昆虫,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好样本,只要你平时多留心、多观察。除了善于观察以外,还要善于积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创造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作勤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的文章都记录摘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f(二)要多阅读,多练习,多思考。除了积累经验,阅读便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必须让学生勤动笔。而多思考,就是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之外,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之前要先构思,要考虑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材料要怎样组织。这样,下笔才能一簇而成,就不至于像挤牙膏那样,挤一点是一点,想一句是一句,没有中心,没有主题。(三)培养学生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有不少学生作文写好后,往往一交了之。没有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这或许是学生习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要让他们把初稿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改。正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