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者在刻画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自然地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赚了大钱的时候,认为于勒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又成为了穷光蛋时,又变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这个东西”“流氓”;当菲利普夫妇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快些回来时,于是他们一家在海边散步,菲利普太太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而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先是惶恐,浑身发抖,之后是马上镇定,指挥着全家安全地避开了于勒。就是这几处看似好笑的言谈举止,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既可鄙又可怜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f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想象中体会文学作品美的意境。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品味语言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也是打开文章奥秘之门的钥匙。因此,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品味领悟语言的能力呢?1反复推敲传神词语众所周知,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并反复推敲,力求传神。传神词语的的精妙之处就在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