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非弹性阻力的来源,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3)肺泡表面张力。(4)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份、功能及生理意义。(5)肺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功能余气量与余气量,肺总容量。(6)每分通气量、无效腔、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1)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2)肺换气的过程及影响因素,通气血流比值。(3)组织换气。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关系。(2)氧的运输:Hb和O2结合的特征,Hb氧含量,Hb氧容量,Hb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功能意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3)CO2的运输形式及CO2解离曲线的特点。
f5、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中枢的概念和分布;三级呼吸中枢假说;呼吸中枢各部位在呼吸中的作用。(2)呼吸节律的形成。(3)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4)化学感受性反射:动脉血PCO2、PO2及H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5)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6)周期性呼吸的概念及生理意义。(7)运动时循环与呼吸功能的变化。
第六章
一、教学目的
消化和吸收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体液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二、教学要求1、掌握胃肠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的作用2、掌握胃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掌握胃的运动形式和胃排空3、掌握胰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4、掌握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5、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6、熟悉小肠的运动形式7、了解唾液的分泌、作用和吞咽过程8、了解胃液分泌的过程9、了解大肠内消化
f10、了解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和部位三、教学内容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2、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慢波电位;消化腺的分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的概念及作用,脑肠肽。3、口腔内消化:唾液的分泌,咀嚼与吞咽,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4、胃内消化(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的胃液分泌,肠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3)胃运动的形式,容受性舒张;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的过程。5、小肠内消化(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2)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3)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小肠运动的调节。(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