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阈强度或阈值的概念,阈电位的概念;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f4、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三个主要步骤。(3)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第三章
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血液
在组织胚胎学已经学习过血液系统的发生和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血液系统的组成和生理功能,为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2、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意义。4、掌握ABO血型系统的概念、鉴定原理及意义。5、熟悉抗凝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6、熟悉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7、熟悉输血的原则。8、了解血液的组成和作用。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2)血浆的组成和生理功能:血浆蛋白,无机盐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3)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
f血浆pH2、血细胞生理:(1)造血过程及调节。(2)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3)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4)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3、生理性止血:(1)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2)血液凝固与抗凝: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4)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4、血型与输血的原则:(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2)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ABO血型的检测。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发生与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3)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
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血液循环
通过本章学习,对心血管的功能活动及其调节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奠定基础。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f1、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2、掌握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