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好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用,所以名著导读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真阅读,更要培养他们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习惯。
1自主阅读
为什么用“导读”二字来明确名著阅读教学,就是因为课堂教学在学生名著阅读这一活动的进行中只起引导作用,自主阅读才是名著阅读的重点,但如何让学生在课下还会进行自主阅读,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一定的“饥饿感”。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觉得离开课堂、离开作业的强制,学生就不愿阅读名著,因此总喜欢以作业的方式强制学生阅读。其实,名著本身就具有魅力的存在,当学生爱上文字塑造的世界时又何愁不喜爱阅读呢?不然,为何总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听故事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而“心痒难耐”呢?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时间来为学生制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悬念”。比如《海底两万里》,就可以选择电影中极为惊险的一个片段作为引子,然后再以书中的描写让学生知道文字所创造的世界远比电影表现出的丰富神奇,让学生有了想知道更多情节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去尝试阅读全篇,甚至还有可能“爱屋及乌”去自主阅读相似题材的作品,拓宽了阅读范围。
2自主思考
就像在课堂名著导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读完整部书一样,学生也不可能仅在初步了解作品时就有多深的思考,但阅读又确确实实是一个需要学生思维发散又能反过来锻炼思维的学习活动,为了让这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发挥它的价值,在导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势在必行。
思考是一种能力,同样也是一种状态,当学生阅读进入思考状态时,那就逐渐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比如阅读《艾青诗选》,倘若在导读之时我们就将艾青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与其诗歌风格以概括的形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能意识到诗歌的创作意图与情感指向,但却缺少了调动思维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突出展现诗歌中意象的方式,先通过视觉冲击为学生带来情感冲击,比如《太阳》中“滚滚而来”的红日,或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大雪中的艰难前行,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将时代背景与诗歌的情感内涵相联系,从而起到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效果。课堂中对名著的解析在精而不在多,我们只需用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在之后的自主阅读中学生才会下意识去调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探究,整个阅读过程才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总而言之,虽然每一部名著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它们一经选出被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