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力量
枝江一中“唤醒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德国教育家普斯格朗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本性,启发自觉之心,达到内在的觉醒和完善。由此可见,教育的本真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是对人的良知、善端、责任、生命、潜能的引导,是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发现与重塑。将唤醒教育这一理念引入学校教育,有利于引导学校思考如何激励学生向上发展,如何激发学生持续向上向前发展的动力。有这样一故事:南京有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行道树南京椴,因与菩提树十分相似,备受推崇。但是这种树的种子有休眠的特性,以至现在已经成为濒危树种。南京林业大学沈永宝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找到唤醒椴树种子的方法,使原本需要沉睡两三年才能发芽的种子现在60天就能焕发新生。这则故事对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启发,学生成长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一个过程,有的在高一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有的高中毕业了,其心智水平还处于初中阶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想来,学校教育不就是要唤醒那些埋藏于孩子心田里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种子吗?
一、唤醒教育的本质内涵及特点(一)对唤醒教育内涵的理解我国古代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觉后觉也;育者,生育、培养、培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中庸》解释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着眼于人之本性,启发自觉之心,遵循儒家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内在觉醒与完美。“教育”在英语中的表述是educatio
,源自拉丁语的educoatus,有“引导、抚育、自身生成”的含义;德语中是erziehu
g,有“引导、唤醒”的意思。从对“教”、“育”字义的解读理解,我们
f可以清楚看到,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和唤醒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即是对人的本性、潜能的引导、唤醒并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臻于完美的过程。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