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孟子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论辩艺术。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能正确理解文意;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伟大崇高的人格;感受儒家传统仁政思想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文言知识,读通文章;朗读与解读并重,读出言外之味;感悟孟子的伟大精神,理解儒家的仁政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忆读入题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教师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f2、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听读入文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停顿,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弃甲曳(yè)兵涂(通假字,同“途”)有饿莩(piǎo)鸡豚(tú
)狗彘(zhì)之畜(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池无(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
g)序之教颁(通假字,同“斑”)白者申之以孝悌(tì)之义2、整体把握: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明确:“民加多”。关键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也。惠王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