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因缺乏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造成教学场面虽“十分热闹”但学生的认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倾听的实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生成性教学的种种前提条件,没有认真备好课就走上讲台,因而对学生的发言无法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有意回避,让学生自由漫谈而有意不进行引导。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
f论,或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或是沉静中的回味、思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要以个人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系统研究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设想。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最优化相结合,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倾听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还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它是促进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凭借,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中体验到生命的被关注、被理解和被尊重;教师在倾听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师生在倾听中实现着成人与孩子的教学相长。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