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与对策》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与对策》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看到不少提问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现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式而无实质。纵观当前课堂,表现在教师提问上,就是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有量无质,1.有量无质,缺乏思考性。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数学课堂,要形成师生互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就要多问,采取了一问到底的策略。一问一答,看似热闹,虽然部分问题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思考,有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分对象,2.不分对象,缺乏层次性。课堂上有的老师问题的提出过于直露浅显,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有的问题设计的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心所欲,3.随心所欲,缺乏指向性。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大而空,目标指向不明确,缺乏思维导向性,少有示范借鉴作用。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没有找准角度,或者没有考虑铺设适当的梯度而失去了应有的效果。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学习低效,能力得不到提高。流于形式,缺乏启发性。有的老师课堂提问时偏离了课前预设,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4.流于形式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没有进行的引导启发,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只满足心中的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二、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小学数学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