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行为特点分析与教学建议内容摘要: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判断是否属于自主学习,关键是看学习者是否体现了主动性和主体性.自主学习者的行为具有五个基本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些行为特点,科学安排,精心设计,建设民主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关键词:自主学习,行为特点,教学建议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的基本理念.但是关于“自主、合作、探究”涵义的理解、特点的把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行为特点做一些分析,并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一、对“自主学习”的误解与实践偏差分析1.对“自主学习”的误解与实践偏差.究竟怎样的学习行为属于“自主学习”?目前在老师中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偏颇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与表现:1自主学习等于学生自学.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或独立解决问题.于是在强调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的老师担心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达不到,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2自主学习教师不能讲授.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是互相对立的,如果教师进行讲授式教学,学生就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因而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教师一般都会回避集体讲授或答疑,代之以巡查学生学习情况或倾听学生的问题,把讲授环节放到交流展示阶段进行.
f3自主学习是一个教学环节.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环节,而不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种学习行为.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往往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列为两个教学环节2,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再教师讲授与总结提升”的程序.以上三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把“自主学习”与“独立自学”混为一谈,因而导致在教学行为上出现偏差.2.对误解与偏差的分析.事实上,“自主学习”比“自学”的含义要更广泛,更深刻.自主学习不仅仅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是学生自己看书、预习,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外力的强制下,带着不情愿的心理,内心没有学习的渴望,那样的自学依然不能看作是自主学习,而只能算作“被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