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f“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好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智谋听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f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