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照片、展览、录相展播、实践报告评奖等。整个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实现价值发现,从而拥有更精彩的人生。在比较质疑中进行价值引导价值引导即价值启蒙过程。“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总是或明或暗藏着一种价值引导,是投射、蕴含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自身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教育者的价值传输又是有限的,更多是作为启蒙者的身份,这意味着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实际上是为了有效地启迪、敞开学生的价值世界,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面对开放的、无限沟通的社会生活空间,能从容、自主地建构个人的价值世界,成为生活的主体。”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比较和质疑。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要设法引导他们将无意识的比较与质疑转化为自觉的对比与质疑,以真正提升价值理性。比如,在上述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搜集、整理地方文化时,发现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曲艺项目淮海剧、玩花船、洪泽湖渔鼓舞、淮海琴书等,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流传甚广。但是,这些本土传统文化现在正面临绝迹,因为现代传媒的优势和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习惯的变化,已经让这些传统曲艺项目失去了市场。对本土传统文化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地方曲艺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我们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所做的发掘、整理、宣传等是否有意义?为了澄清这一系列问题,先引导学生展开大范围的质疑和辩论活动,之后又邀请有关表演团体到学校现场表演。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价值理性获得了培养,自觉成为学校主流价值的信仰者、坚守者和实践者。在非教学情境中开展价值交流价值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都确认处在话语权平等的情形下,双方都获得了尊重,才能为接纳对方观点做好准备。此时,开展价值商谈的时机可谓成熟了。许多学者认为,价值商谈,应该选择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姑且把它称作“非教学情境”。因为在课堂上,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依据什么样打动人心的文本,都逃脱不了“灌输”的嫌疑,价值教育的实际收效远远低于生活化情境。这个观点,也是坚持选择价值教育融入发掘和研究本土文化过程的主要依据。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育的事实证明:让学生走出课堂,无论是在博物馆考察,还是在田野山头寻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觅;不论是深入民间访问,还是组织阅读典籍、辩论、撰写体会性文章、编辑专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