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只产生可逆转的结构差所致的、随温度均一而消失的暂时应力。玻璃处于暂时应力活跃,并与永久应力相叠加的后续退火阶段。只有与刚体物理特性相对应的后续退火状态。r
④后续退火状态(刚体)r
暂时应力在消失之前与永久应力互相叠加:r
a=Δ+Δ’=Δρ+σmρ+Δt+σm(1)r
温度均一时,只残留永久应力:r
a=Δ=Δρ+σmρ (2)r
浮法玻璃带属于薄板体系,控制其横向温度,减小平面位置上的结构差尤为重要。就炸裂而言,永久平面应力σmρ和暂时平面应力σmT,比厚度方向上的永久应力Δρ和暂时应力ΔT,具有更大的危险性。r
应该澄清的概念有五个:r
(1)是结构调整,不是结构转变r
以SiO2和Al2O3为骨架的网络离子,其余的氧化物是网络外离子的玻璃结构,早已在玻璃液产生时形成了。此后的冷却过程中,若无析晶产生新相,就不存在结构转变。冷至刚体,只是减小结构差,趋于密实化的结构调整过程。r
(2) 是渐变,不是突变r
“105ρ是自由流动黏度”;“自Tg1013ρ温度以一定的速度冷却时,玻璃从黏滞塑性体逐渐地转化为弹性体”4。传统观点在描述上尽管是承认“渐变”,却讲不出渐变的各个阶段。在理论上则似乎只有“熔体→黏滞塑性体→弹性体”三个物理特性阶段之“突变说”,不符合玻璃物理特性之渐变规律。玻璃退火不能从塑性体开始,此乃常识。那么,只用弹性体一个特性阶段,既找不到玻璃退火的起始黏度,也无法阐明玻璃退火机理。事实已经证明是如此之现状。理论与实际矛盾突出。r
(3)不可逆转的结构差和可逆转的结构差r
在退火阶段(<10145ρ,玻璃经结构调整减小了结构差(长度差,密度差和热膨胀系数差),趋向于密实化。玻璃的各部在经历的时间, (弹塑性体)、 (弹塑性初态)、 (亚刚体)和 (三者之和)上说,是有差别的。 ,尤其是 较大的单位,相应的密度高,长度短和热膨胀率低。与 , 较小的部位之间产生了结构差,冷至刚体被固定而不可逆转,形成了永久应力即是结构应力,绝无第二种应力可言。r
在后续退火阶段(≥10145ρ),玻璃已呈刚体,位移终止,结构调整停顿,密实化过程结束,是单纯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关系。温差只产生可逆转的结构差,由此形成了暂时应力。r
(4)永久应力成因r
应力松弛只是表征“位移和微分变形”活度状况的宏观现象,不能把现象当作永久应力成因之本质。玻璃具有极高的黏度和热的不良导体特性,温降时,各部之间存在着温差,也必然会有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