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殆尽,广义的应力松弛现象依然存在。b和c已小到微不足道而Δ猛增。减小结构差甚微,结构调整已极为困难,这是玻璃处于亚刚体阶段的特征。r
(6)完全弹性体(刚体)(a=Δ+Δ’)r
黏度大于10145ρ,51605℃至常温,Δt=48605℃r
分子震动。是“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刚体。r
位移终止(b=0),结构调整停顿,微分变形消失(c=0),b和c皆回归于a中。广义的应力松弛现象消失。~10145ρ,不可逆转的结构差Δ所致的永久应力被固定,且与此后的降温史无关。a=Δ;≥10145ρ,温差只产生可逆转的结构差Δ’所致的、随温度均一而消失的暂时应力。消失之前,两种应力在矢量重合部位互相叠加。当单种应力或叠加应力超过玻璃的抗拉强度时,玻璃会炸裂。a=Δ+Δ’;温度均一时,只残留由Δ所致的永久应力。r
玻璃退火的起始黏度以不使制品发生变形为准。这是由高温高效退火理论决定的。就浮法玻璃而言是101082~1011ρ,600~595℃。一般的玻璃制品约为~1011ρ。薄壁制品是≥1012ρ,属于特例。r
玻璃退火是作用于温度调节,控制其热应力演绎的热处理过程。以冷至刚体,10145ρ为界,分为两个退火阶段和四个退火状态:r
1退火阶段(1011~10145ρ,595~51605℃)和后续退火阶段(10145~10∞ρ,51605~30℃)r
玻璃作结构调整,减小由温差产生的结构差,使冷至刚体时,被固定的、不可逆转的结构差所致的永久应力,符合制品的规定值。历经了最佳、次佳和最次三种退火状态。分别与弹塑性体、弹性体初态和亚刚体的三种物理特性相对应。r
①最佳退火状态(弹塑性体)r
温差所致的结构差是玻璃冷至弹塑性体时产生的。并不是冷至弹性体初态的终点,于~1013ρ才产生的。高温下,玻璃的黏度较低,结构基团位移活度大,在均匀的温度场作“顺向位移”结构调整容易进行,减小结构差的效果最好,使制品中残留的永久应力更小之贡献最大。玻璃在弹塑性体阶段处于最佳退火状态。r
②次佳退火状态(弹性体初态)r
结构基团位移→分子位移。黏度剧增使位移活度锐减,减小结构差的调整明显削弱。玻璃在弹性体初态阶段处于次佳退火状态。r
③最次退火状态(亚刚体)r
分子位移。位移活度几近衰竭,结构调整近乎停顿,减小结构差的功效甚微。玻璃在亚刚体阶段处于最次退火状态。这时,≥10145ρ位移终止,结构调整停顿,广义的应力松弛现象随位移和微分变形的消失而湮灭。剩余的结构差被残留而不可逆转,永久应力被固定,只有分子震动,是单纯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刚体。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