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差,冷至刚体被固定而不可逆转导致了永久应力。a、b和c三个实时变量决定了Δ值的演绎。玻璃冷至弹塑性体阶段Δ=0时,热应力测不出来,似乎结构差已经消失。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正确的表达式是a-b=c,c是被隐含着的结构差。冷至刚体Δ被固定而不可逆转导致了永久应力。应力松驰有无穷个结果(b,c),哪个结果都不是导致永久应力的、不可逆转的结构差(Δ)。所以,“玻璃内永久应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退火温度区域内应力松驰的结果”4,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该结论所指的是狭义的应力松驰现象,在~1013ρ时已经终止。而永久应力是冷至10145ρ才形成的。r
(5)A是重要退火区r
不作任何的界定解释就称:“A是预退火区,B是重要退火区”。这在学术上是不允许的。r
似退火,又非退火的“预退火区”是一个错误的称谓。理论和生产实际都能证明,“不存在所谓的预退火区。A是重要退火区,B只是继续退火阶段与后续退火阶段的连接区”。r
从“六个物理特性阶段、两个退火阶段和四种退火状态”,得到了浮法玻璃退火窑设计的技术路线,要点有如下四条:r
(1)以A区为“重心”r
玻璃带在A区(600~550℃,101082~101278ρ,ΔtA=50℃),大部分处于弹塑性体阶段(101082~1012ρ,600~56829℃,Δta=3171℃),小部分处于弹性体初态阶段(1012~101278ρ,56829~550℃,Δta21829℃)。最佳退火状态占了100,次佳退火状态占了7949,二者占了退火阶段温阶的5956Δt1(Δt1=600-51605=8395℃);在B区(550~480℃,101218~101683ρ,ΔtB=70℃),跨越三个特性阶段:弹性体初态瞬息而过(101278~1013ρ,550~54528℃,Δtb1472℃)刚亚体走了全过程(1013~10145ρ,54528~51605℃,Δtb22923℃),刚体历经了一段较长的温阶(10145~101683ρ,51605~480℃,Δtb33605℃)。次佳退火状态占了2051,最次退火状态占了100,二者占了退火阶段温阶的4044Δt1,并且,是对处于该温阶的低温段。后续退火状态占了B区温阶的5150ΔtB。r
由此可以断定:“A是重要退火区,B是继续退火阶段与后续退火阶段的连接区”。那么,玻璃带在各区的冷却速度G
℃mi
,必然以GA为基准参数。并且,应该是GA≤GB才正确合理。所以,玻璃带在A、B和C区的冷却速度必然是:“慢慢快”的关系。r
(2)G
与GA关系r
除两个过渡区之外,尽管G
有较为宽广的调节范围。不过,我们应该找到G
对GA的最佳比例关系,以获得能充分发挥各区功能之最佳的区长L
,最终确定退火窑的总长度L。r
利用新的、正确的玻璃退火理论和生产经验,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