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乡土情结
2010级汉教三班田多伟
201016031109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的回忆性的散文结集,总共十篇,前
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于《莽原》的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加以修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为《朝花夕拾》。单从名字看,《旧事重提》一个“旧”字,突出了事情的性质:即过去的事,一个“重”字,表现了一个回忆的过程。《朝花夕拾》从字面意思来讲,朝夕相对,就是晚上俯拾早上的花,稍微扩展一下,应该是后者抱着一个审视的态度回味前者的过程,有种淡淡的劫后余生的感怀抑或是觉今是而昨非的顿悟。从题目来讲,隐约折射出鲁迅一种乡土情怀。况且鲁迅在《小引》时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无聊了罢,有时竟连回忆都没有。”以及“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回忆起儿时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人是故乡亲,物是故乡美。人、物、事纽带着思念和回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骨子里都有一种乡土情结,这或许与中国人的传统有关。中国人信奉祖宗,提倡落叶归根。每当身处他乡孤独无依或是遇到重大节日时,乡土、亲人便悄然而至在脑海中,并且越来越浓。到晚年时,总会想到故乡的大地上走走,埋在故乡,哪怕是骨灰也要洒在故乡的大地上以免于漂泊,以便于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无一不凸显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审视它。
第一,少年顽童的调皮心态。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记忆的萌动期,人往往在回忆的时候会从它开始。在《狗.猫.鼠》中,鲁迅等待着自己的隐鼠出现,然而最终没有出现,长妈妈说隐鼠昨天被猫吃去了,愤怒与悲哀之后,决定与猫为敌。心中充满了报仇的恶念,刻画出了一个小孩子那种绝对主义,那种小孩子气的性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当得知隐鼠是阿长是弄死的后,直呼其名,并怀恨在心,然而,她又有可爱的一面,对他很好,所以说当时鲁迅内心是苦涩的、矛盾的,但是当她买回鲁迅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时,一切小情绪都仿佛不存在了,并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后来又表现了一种深深地爱,希望仁慈的地母能够让她安息。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作者童心荡漾,在那儿无忧无虑,雪地捕鸟,桌上刻“早”字,读书时和老师玩着捉迷藏,这些都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鲁迅在北京和厦门两地奔波,回忆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