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举例说明作用时,或者新的学习材料是从前已学命题的扩充、加工、修饰或限定。在这两种情形之下,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均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在此情形下进行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多次进行下位学习后,会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因而也就不断分化和精确化。(3)并列结合学习。新学习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观念间不存在上下位的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这时进行的学习叫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和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并不是同义的。第一,学习材料仅仅是有潜在意义的。第二,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使在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如果学习者的心向不是有意义的,那也可能以机械的方法来学习。依学习方式的不同,奥苏伯尔又将课堂中的学生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无论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所学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教授给学习者,学习课题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在接受学习中,学习者只需将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将其再现出来。发现学习则不同,在这种学习中,所学内容不是教授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发现出来。奥苏伯尔进一步指出:“下述命题是完全可以维护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者都既可能是机械的,又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看学习时所处的条件而定。”所以,将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将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下面以组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奥苏伯尔提出,组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逐渐分化原则,指要让学生先学习更一般的、包摄性更广的知识,然后逐渐分化,直至具体
f的细节。这样讲的理由有二:第一,从一般的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也就是说,下位学习要比上位学习容易进行;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对知识是按包摄性水平组织的。包摄性最广的知识在认知结构的最高层,然后知识依包摄性程度而排列出不同的高低层次。二是整合协调原则,即要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新学习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调整和组合。在这些认识基础上,奥苏伯尔提出了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通的教材组织原则,并开发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技术,从而将学习论与教学论较为完满地结合在一起。(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