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我国实际出发,密切关注国际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动态,在潜心研习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二、理论基础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是在吸收国外先进的学与教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在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中,皮连生教授先后研习和吸收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及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对学校课堂上的有意义学习进行研究。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某一方面,如一个意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相联系着”。但奥苏伯尔又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并非都是有意义学习,有时,本来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却因种种原因变成了与之相对的机械学习。为此,奥苏伯尔又进一步明确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以确保课堂上的学习都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这些条件分别是:(1)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本身要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学习者头脑中要具有与新学习材料有关的原有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的
f原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这就意味着,凡有意义学习,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若有一个条件未能满足,则必然导致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奥苏伯尔称之为同化。根据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构成的可能关系,奥苏伯尔区分了三种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模式。(1)上位学习。当个体学习一个包容范围广的新命题,而几个已经形成的观念又可以归属于这个命题之下的时候,新的学习对原有认知结构构成一种上位的关系。这样,在原有观念(下位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或概括程度更高的命题,便是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是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进行的,或是在当呈现的材料要以归纳方式组织或者涉及把构成的观念加以综合的时候进行的。(2)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是认知结构中一个已建立起来的概念的特例,并对已建立起来的一般命题(上位的)只起支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