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理的研究应当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曾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对儿童学习任务的分析、确认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小步递进的方式施教复杂的学习任务以及在教学中运用强化的手段等都是最基本的。
总之,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儿童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不同于教育理论。因为:(1)儿童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对具体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2)儿童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3)儿童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因此幼儿园课程在考虑心理学的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哲学和社会学这另外两个基础。把心理学当作唯一的基础会出现很多问题。
(二)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主要解决的是幼儿园课程中的“教什么”的问题,即主要能帮助幼儿园课程回答“知识是什么”等问题。
共7页,第5页
f1.经验论与幼儿园课程(如洛克、蒙台梭利课程)2.唯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笛卡尔等,福禄贝尔)3.实用主义哲学与幼儿园课程(杜威)
(三)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包括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中心又向四处扩散的网络,前者逐个被包含在后者之中。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中间系统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对儿童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外系统是指“发展的人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大系统是指各种较低层次的生态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和大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从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立场看,幼儿园课程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存在一种最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