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6分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5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关键的词语“变法神速”“一日千里之势”回答;第二小问应结合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即维新派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好反映了维新派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利影响,为以后改革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第2问可以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指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没有出现“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这些原因正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其包括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这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了隐患。2正确。史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4.2016襄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梁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
只供学习与交流
f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白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r